堅定不移走好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王永貴
遍布千行百業、輻射城鄉各地的中小企業,如同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其活力和質效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與韌性水平。中小企業有活力,中國經濟就有后勁;中小企業有創造力,科技自立自強就有根基;中小企業有韌性,高質量發展就有堅實保障。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全面促進中小企業提質增效,既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夯實經濟發展基礎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著力點。
“專精特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中小企業要善于找準創新發展的切入口,聚焦細分賽道和關鍵環節,加快布局關鍵零部件、基礎軟件等領域,力爭在原始創新、核心技術突破上取得標志性成果,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技術;要主動融入國家產業強基工程和強鏈補鏈延鏈戰略,主動嵌入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優勢產業生態體系,成為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配套專家,在保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環節上發揮支撐作用,助力提升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韌性水平與安全水平。唯有沿著“專精特新”的路徑精耕細作、久久為功,廣大中小企業才能從“小而多”走向“精而強”,逐漸成長為技術過硬、市場領先、品牌突出的“隱形冠軍”。(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王永貴,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市場營銷與服務營銷、顧客關系與顧客行為、顧客創新與電子商務,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等國家級課題10余項。
多措并舉提升專精特新企業創新能力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教授 陳東
專精特新企業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的特點和優勢,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將為我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專精特新企業通常處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其創新成果能夠向上游傳導,驅動原材料、零部件等供應商實現技術升級;同時,能向下游延伸,為終端產品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這種創新傳導效應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協同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提升產業整體效率,防止“內卷式”競爭。
專精特新企業往往具有更強的技術溢出效應和人才吸引力,既能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研發,加速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又能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匯聚高端人才,形成產學研用良性循環。這種要素的高效流動與集聚,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統一大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與競爭動力。
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靈魂,提升專精特新企業創新能力,對于破除制造業“內卷式”競爭、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應對外部市場不確定性、發展新質生產力都具有重要意義。亟須從優化融資環境與政策支持,強化人才培養與技術積累,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打造全方位場景創新服務體系和全鏈條知識產權保護生態,強化輿論宣傳引導等維度精準發力,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實現創新能力躍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東,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教授。兼任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安徽中心主任,溫州“兩個健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民企黨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在《經濟日報》《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等發表文章50余篇。
科學謀劃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企業與組織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其靜
在產品、技術、管理、模式等方面,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專注細分市場、成長性好的優質中小企業。隨著企業規模擴張與技術積累深化,單一市場所能提供的要素與資源往往難以滿足企業持續躍升的成長需求,出海成為企業提質增效的重要選擇。同時,基于市場需求有待進一步提振,以及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現實考量,一些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主動“走出去”拓展海外行銷渠道和客群,另辟蹊徑尋求增量市場。鼓勵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在適合的地點、以恰當的方式,積極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與發展韌性、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深遠。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產業鏈重構和地緣政治沖突風險加劇。在國際形勢復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出海不僅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還要應對風險管理與合規經營的新挑戰。中小企業應根據投資項目的專用性強度與東道國的制度環境相匹配的邏輯,科學選擇投資區位和治理模式;持續推進改革,加強法治建設,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以更加堅定的姿態迎接挑戰,實現經濟更高質量的發展,要求中國企業積極地“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并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推動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形成“走出去—引進來—本地再升級”的良性循環,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惠及全球經濟。(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楊其靜,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企業與組織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企業理論,公司金融與治理,新政治經濟學,當前關注數字化對企業組織、產業結構和貿易的影響,土地、債務、引導基金以及產業發展等相關問題。出版《新征程中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場、政府與企業: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思考》《企業家的企業理論》等著作。
以金融政策創新有效提振擴大消費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 曹嘯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更好滿足消費領域金融服務需求,202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這份文件是當前復雜經濟形勢下激活消費引擎、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關鍵性部署之一,為以金融活水精準澆灌消費領域提供行動指南。將宏觀政策藍圖轉化為微觀消費實景,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不僅要求金融體系全面落實文件精神,更需要突破傳統路徑依賴,以深刻的工具創新和模式變革,有效破解制約消費的痛點、堵點。
目前來看,碳消費積分證券化、AI個性化消費債及跨城消費對沖基金,可以作為金融提振消費的關鍵政策抓手。這些創新舉措將環保、投資等心理賬戶與消費賬戶有機融合,形成“政策投入—消費增長—收益回饋—再投入”的良性閉環。不僅能為破解當前內需不足難題開拓思路,而且有助于推動綠色消費理念普及、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和金融科技產業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也為全球消費刺激政策創新提供范本。(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曹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制度與金融監管。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財貿經濟》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上海社科基金及多項橫向課題,先后獲上海市教學獎勵、中振科研獎勵、申銀萬國獎等榮譽。
推動構建人工智能全球善治新范式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蔡翠紅
推動智能向善,使人工智能成為公共福祉而非地緣競爭工具,已成為全球治理重要議題。推動人工智能全球善治,中國不僅提出價值理念,更在制度建構與機制設計上不斷探索可行路徑。
能力建設維度上,全球人工智能善治的落地,不僅依賴規則設計,更依賴風險感知能力與實踐驗證機制。中國需持續深化自身在算法審查、數據安全、倫理監管等方面的治理實踐,形成具備可操作性、可評估性與具有廣泛適配性的本土經驗;同時,應基于這一技術底座,系統賦能全球南方國家的治理能力建設,為將治理共識轉化為行動力提供保障。
制度倡議維度上,目前國際機制存在平臺分散、制度碎片化等問題,難以有效推進人工智能向善理念的全球共識與落地轉化。中國可通過推動構建多層級、多議題、跨區域的平臺矩陣,以彌合制度落差,助力善治理念制度化。
標準引導維度上,個別國家憑技術與話語優勢,強化中心—邊緣格局。中國推動可信人工智能國際化,既是參與規則塑造之需,也是肩負倡導普惠、公正、可控之責。中國強調“以人為本、風險可控、發展為要”的均衡導向,更具文化適配性與可推廣性。
協同治理維度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正日益呈現出多方主體交織互動格局,單一政府主導已難以應對復雜議題。中國需推動形成政府、企業、智庫等主體協同“走出去”的復合型治理網絡,主動嵌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關鍵節點。(選自《國家治理》2025年第14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蔡翠紅,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美國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網絡空間治理、數字治理、數字戰略、網絡政治與中美關系。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已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等中英文著作7部。
【往期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