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善于迎難而上、自強不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多次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并對“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新征程,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和提質增效,指明了方向。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小企業作為富有創新活力與市場韌性的微觀主體,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與廣闊的成長空間,成為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潛能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成為穩定我國經濟大盤的關鍵力量。2024年,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為24.33萬億元,占我國外貿總值的大半壁江山,達到55.5%,連續6年穩居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陣營。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也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中小企業貢獻了全國約70%的技術創新成果,在孕育新技術、催生新業態、探索新模式、創造新場景、推動產業升級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承載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其發展情況直接關系億萬家庭的生計,在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是保障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
遍布千行百業、輻射城鄉各地的中小企業,如同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其活力和質效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與韌性水平。中小企業有活力,中國經濟就有后勁;中小企業有創造力,科技自立自強就有根基;中小企業有韌性,高質量發展就有堅實保障。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全面促進中小企業提質增效,既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夯實經濟發展基礎的必然要求,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著力點。
近年來,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產業格局深度重構,我國中小企業展現出強大的創新潛能與全球競爭力。越來越多中小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持續發力,加快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綠色化和新穎化方向轉型。截至2024年,我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46萬家。其中,超半數的企業深耕產業技術基礎領域,深度嵌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
從尖端材料的研發突破、精密零部件的自主制造,到高端裝備的系統集成和創新產品的設計定義,中小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成為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提升產業韌性的重要支撐。例如,舜宇光學長期深耕光學制造領域,其車載鏡頭、手機模組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領先,展現出我國中小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陽泉閥門聚焦智能制造與極端工況材料,圍繞氫能閥門等“卡脖子”技術持續攻堅,體現出中小企業服務國家戰略的硬核實力。這些企業憑借顛覆性技術創新和較高的市場響應速度,正在迅速崛起,展現出強大的技術突破能力和市場引領潛力,彰顯我國中小企業在高技術前沿的關鍵價值和重要作用。
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國中小企業迎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這為中小企業行穩致遠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修訂完善與深入實施,更是構筑起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長效保障。《“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加力幫扶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若干措施》《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臺,釋放出強勁的政策紅利,為中小企業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中小企業要牢牢把握時代機遇,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專精特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一方面,中小企業要善于找準創新發展的切入口,聚焦細分賽道和關鍵環節,加快布局關鍵零部件、基礎軟件等領域,力爭在原始創新、核心技術突破上取得標志性成果,攻克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技術。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要主動融入國家產業強基工程和強鏈補鏈延鏈戰略,主動嵌入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優勢產業生態體系,成為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配套專家,在保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環節上發揮支撐作用,助力提升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韌性水平與安全水平。唯有沿著“專精特新”的路徑精耕細作、久久為功,廣大中小企業才能從“小而多”走向“精而強”,逐漸成長成為技術過硬、市場領先、品牌突出的“隱形冠軍”。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以及國內轉型升級壓力的雙重挑戰,我國中小企業正處于歷史機遇與時代使命的交匯點。唯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抓住制度變革窗口,憑借自身敏銳的創新基因、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堅定不移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持續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和高端化轉型,持續激發創新驅動的原動力,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方能在高質量發展大局中嶄露頭角、大有作為。廣大中小企業家更要勇擔時代重任,主動作為、奮發有為,共同譜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中小企業的應有力量。
【本文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智能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念靈,對本文亦有重大貢獻】
責編:李 懿/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