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刊發的《減少不必要的“陪會”》一文指出,廣東省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的一則通報,直擊基層痛點:汕頭市人社局擅自將本應限定在地市層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層層“擴編”延伸至區縣、鎮街。省里開完市里開,市里開完區縣開,同樣的內容,鎮街干部竟在三級會場間全程“陪會”。一位鄉鎮干部直言:“不怕開會,怕的是把開會當工作。”
會議是工作中傳遞信息、協調行動、推動落實的有效措施。然而,有的單位在執行過程中跑偏走樣,將會議作為衡量工作“重視程度”和“落實力度”的主要環節,甚或唯一標尺。以會議落實會議,內容重復、層層加碼,范圍無度擴大,基層干部被牢牢“釘”在會議“旋轉門”中,分身乏術,導致原本有效的工作舉措成為沉重的負擔和形式主義的溫床。
如果基層干部奔波于不同層級、內容重復的會場,深入田間地頭、服務群眾的時間必然減少。“陪會”制造出“開會即落實”的虛假幻象,這種形式主義的“落實”無異于沙上建塔,將工作落實與群眾需求割裂開來。一旦“陪會”成為常態,召開會議數量被默認為工作“硬指標”,基層治理的活力自然被無形扼殺。
究其根源,一方面,有的領導干部政績觀存在偏差,認為“不開會就是不重視”,迷信會議儀式感。似乎唯有讓基層干部端坐會場,留下“高度重視”的記錄,才算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這種認知將“開會”與“落實”等同,是責任擔當的異化與虛化。另一方面,有的領導干部工作方式僵化,缺乏系統思維與精準施策的能力,將“一竿子插到底”誤解為機械的層層開會、層層陪會。此外,會議審批把關不嚴、會議規模與數量缺乏剛性約束,導致“陪會”隨意延伸,甚或成為避責的“安全區”。
破解“陪會”困局,為基層松綁賦能,務必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優化工作方式方法。要扭轉“開會即落實”的錯誤認知,將衡量工作的標準轉向“辦了多少事”和“解決了多少難”,大力倡導“走出會場、沉到一線”的務實作風。一些地方積極探索“圍爐夜話”,把“辦公桌”搬到問題現場等。一些領導干部直接到群眾中去,在現場協調矛盾、解決問題,其效果遠勝于會議室里的空談闊論。這些基層探索啟示我們:與其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在層層傳達的會議上,不如多往基層一線跑,把主要時間和精力花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上,這才是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通知要求嚴格精簡會議,“控制規模規格。嚴控參會人員范圍、層級,只安排與會議主題密切相關的單位參加,不搞層層陪會。”工作中,在會議審批環節嚴把“源頭關”。會議向下延伸務必審慎評估、精準匹配,嚴格控制參會層級與人員范圍。制定年度會議清單,控制會議數量與規模,對內容高度重復的“空轉型”會議,堅決清理整頓。能用文件傳達的不召集會議、倡導簡短高效的視頻會議等,切實推動會議減量、提質、增效,確保將基層干部的時間和精力最大限度釋放到抓落實、解難題的一線。
唯有真正減輕“陪會”負擔,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走向田間地頭、社區院落,才能讓好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會議室里的掌聲變成群眾的笑聲。
